心血管养生食疗配搭
心脏不好有什么症状?
如果出现以下一些症状,可能表明心功能受损:
第一,一躺下就气短。患者平卧几分钟后出现气短,坐起后可稍微缓解。通常在夜间熟睡后,突然胸闷、气喘,心绞痛,此时应及时到心内科就诊,同时排除肺源性疾病的可能。
第二,胸口沉重如有大石。即觉得“胸闷”,如胸闷持续数分钟不能缓解,而且胸口剧烈疼痛,出现了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(简称“心梗”)。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,赶往最近医院。
第三,衣服和鞋子突然变紧。对心脏疾病患者来说,提示心功能受损。这是由于心排出的血量下降,肾脏血流量减少,排出体外水分减少,出现下肢浮肿、体重增加(尤其3天内增加超过2公斤),需及时就医。
第四,食欲不振。心脏功能受损会有食欲不振的表现,可能出现腹胀、恶心呕吐、便秘、上腹痛等症状。有些人吃饱后,胃部膨胀,心脏后侧压力增加,挤压胸骨,心脏供血骤停,此时出现冒冷汗,有时打几个嗝后缓解,但是不久又反复出现。
第五,头昏头晕。 若伴随血压明显偏低的头晕头昏,可能是心功能受损等所致,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晕厥、心源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,此时应迅速就医。
第六,焦虑不安。在情绪稳定时却觉得心悸、心慌、坐立不安,这要考虑是否存在心脏疾病。心率增快、心律不齐是心慌焦虑常见原因,多因心脏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导致,应早期干预,防止症状进一步加重。
第七,咳嗽不止。有一些人没有发烧等感冒症状,唯独咳嗽不止,夜间多于晚上,平卧时比坐起时明显,此时要警惕是否心功能受到损伤。
第八,容易疲劳或终日乏力。很多心脏病患者起病时以乏力或易疲劳开始,多是由于左心功能受损,心排出量降低,不能满足外周组织灌注所致。
第九,少尿且下肢浮肿。心脏功能受损会导致肾脏血流不足或体静脉压力过高,常出现少尿及下肢浮肿等。肾脏长期缺血,可致肾功能恶化,出现蛋白尿,血肌酐上升,并形成心衰加重的恶性循环。
第十,心前区疼痛。劳累后心前区疼痛或左臂部放射性酸紧发痛,或者觉得胸部偶有刺痛感,一般1、2秒后消失,这是因为冠状动脉未完全堵住,心肌偶尔暂时性缺血1-2秒,此时胸部就会有刺痛感,一旦供血恢复,症状就会立刻消失。这样的症状一直持续,若不及时治疗,会越来越严重。
一旦出现上述“伤心”症状中任何一种或几种,应及时就医。遵医嘱排除相关疾病。明确诊断后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等治疗,切忌自行更改或停用药物。
中医所认识的心血管疾病
中医是中华民族医学的核心医学。五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是中医的最早典籍。
《黄帝内经》定位心为君主之官,统领我们的血脉,主宰人体的五脏六腑。“君”在则“国”在,“君”亡则“国”亡,“心”在则人安,“心”亡人亦亡。所以说“心”是人生命的主导器官。爱护我们的“心”是“人人要责”
现代的人,对心有所放任。凶酒,抽烟,无节制的生活,遂利而操劳,膏粱厚味,损害了心脏的稳定性,造成了现代人类的第一杀手“心脏病”。
中医病名“心痛”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《五十二病方》,距今已二千多年。“胸痹”最早见于《内经》,一般症状及真心病的表现均有完整的记载。“《素问:藏气法时论》“心病者,胸中痛,胁支满,胁下痛,膺背肩胛间痛,两膺内痛。”《灵枢厥病》”真心痛,手足青至节,心痛甚,旦发夕死,夕发旦死。“ 古人五千年前已知其为害性,今人不可不知。
二千多年前中医医贤张仲景《金匮要略:胸痹心痛短气病论治》认为心痛是胸痹的表现,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,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治疗大法,主要的方剂有瓜蒌薤白半夏汤,瓜蒌薤白白酒汤及人参汤等。明代大医王肯堂《证治准》明确指出心痛,胸痛,胃痛的差别,对胸痹心痛的诊断是一大突破,在诸痛门中用失笑散,大剂量红花,桃仁,降香。失笑散活血理气止痛治死血心痛。清代大医王清任《医林改错》以血府逐瘀汤活血理气,化瘀通络治胸痹心痛等,对心脏病均有较好的疗效,也是中医历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延续。
一旦发现心脏有异,早日求医是最佳的选择。平时注意饮食起居,必须以防微杜渐以保持健康。中医的平日调养,亦不失于一项保健的选择。
我们有最佳的食疗配搭以供饮用,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保健方法。
邮箱:Chunghwa@singaporetcm.com
关注我们:Instagram: @schmi_Chunghwa; Facebook: SGChungHwa
Post Views: 648